《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活动—2016.3.27

咱们开始今天第12章的一个分享内容。第12章的内容,名字叫辅助阅读,本章比较简单。

〇、更正说明

在正式开始之前,首先先给大家说一个更正的声明,更正的声明是这样的,在上一章第11章里,我们的最后边有一个,你看书中的146页,有讲到,最后还有两个问题,一个叫真实性的问题,一个叫意义性,这样的两个问题。我当时在交流的时候,提到的是真实性和意义性,它其实是我们4个问题之后又多出来的两个问题。因为这个部分读的,说实话,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当时读的真的是太快了,也就没有认认真真的读完,但是流光易-廖金菊同志已经给我指出来这里边的错误。 她清楚地指出说,第3个主动阅读的问题就是真实性的问题,第4个主动阅读的问题,其实就是意义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个事情是真实性的问题,然后跟自己的关系其实就是意义性的问题。那这个部分,廖金菊也在自己的简书里边写出来了,我认真地读完了她这篇内容,读完之后对自己的这个有一些地方,有一些点也很有改观,所以在这个部分给大家做一下交流,希望大家可以阅读一下。那你可以点到我的脑图后方的那个简说的简字,就可以打开她的文章阅读。

一、检视阅读的成果

好,那我们来看一下12章关于辅助阅读,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那我还是两步走,首先是先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大约就是用了不到4分钟的时间,很快的就翻完了。然后紧接着用了大约是在不到一个来小时的时间,做了这个,进行了分析阅读,然后又用了应该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脑图,还是,之前还是说,就每一次给大家做分享的时候,分享之前,阅读一章基本上,你像这章简单的在3个小时到3个半小时就完成了,阅读那种稍微复杂一点的,大约得5个小时到8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搞定。我从来没有为了这个付出的时间而感到后悔,谁有收获,谁自己都知道。

1.结构初判

所以我们这个回到本章,做完检视阅读这个部分,第一个感受是范多伦又回来了,范多伦同志是我们非常非常喜欢的作者,所以我们是怎么判断他呢?我大约是两个判断方式,第一个就是他喜欢结构化,第二个,他喜欢写着写着,东西就写飞了,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本章里还真是反复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我在检视阅读读得非常快,很快就读完了,本章的关系是总分关系,他没有总分总,最后的那个总分,所以是个总分关系,非常清楚,总分关系,开篇先说了总,什么是辅助阅读,然后,又告诉说分,分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子4个部分。 然后4个部分的后边又分成,工具书这个部分又分成了两个部分。然后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就是这个部分,其实是讲知识类的内容,理解的难度非常低,也就是说他主要是告诉你(这个内容),没有告诉你具体的方法。

2.检视阅读后的感受

只是讲知识类,但是在知识类里边他涵盖了大量的历史发展的一些知识点,我觉得蛮好的,后面都被我整理下来,我自己感觉,从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他那个年代的人对阅读的一个理解,以及一些阅读发展的一个历史,因为我自己其实并不知道阅读的还有写作的这个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从中可以获取一些。第二个感受就是很多内容基本上已经过时了,尤其是在现在互联网持续渗透的这个今天,很多很多东西,其实并不需要再使用他给出来的方法,只需要比如说google或者百度,或者是看一下这种我们经常说所谓的论文库,用这种方式就可以了。

3.关键词

关键词就是一般性说明和有关。关于关键词这个部分我其实有一个想法要跟大家说,有很多人觉得说关键词是不是应该把这里边列出来的所有的词都要罗列出来,比如说本章的叫相关经验、其他的书导论与摘要、工具书这些是不是都应该是关键词? 这个我是这样想的,就读到今天,我们觉得因人而异,这个事情。我自己感觉其实并没有太多见到什么关键词,因为关键词这个事情和个人有关,有的人觉得无法理解,觉得看起来比较头疼,那可能就是他的关键词,但是如果特别特别容易理解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太多的关键词了,所以我在这一章里边就列了两个关键词,就是“一般性说明”和“有关”,在这个等到后面我们具体展开的时候咱们再说,好吧?

二、本章的具体细节

那这前端的就是检视阅读的一些简简单单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后面的一个分析阅读。

(一)开篇概论

咱们翻开书的第148页,首先做这个开篇的论述,开篇论述这从148到149,我整理了三个主要的要点,就阅读的分类、阅读的顺序、外在辅助的来源。

1.阅读的分类

阅读的分类主要指内在和外在这样两个部分,内在就是指我们什么都不用,来单纯读一本书,外在就是所谓的辅助阅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阅读,这里边有一个定义借助其他的书籍阅读一本书。而在读到这个部分叫辅助阅读的这个部分,其实我的脑子里边直接就想到了我们在最开篇也是书中第17页,后面有,我也会提到,就是书中第17页就讲到了就是关于老师的出席与缺席。这个老师,我们说在书里面写的是一个真实的一个老师,但其实上辅助阅读也是我们的一种老师,辅助阅读也是一种阅读的能力,我们通过其他的阅读的方式来加强对这本书的理解。 那么辅助阅读,我觉得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有老师的阅读,那也叫辅助阅读,从狭义上来说,辅助阅读只是通过书来进行理解,所以都叫辅助阅读,那么在这个书读到这个部分,希望大家能够前后关联展开,你知道前面的辅助就整个如果我们称大的辅助阅读,你可以说叫有老师的情况下的辅助阅读和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的辅助阅读,有老师是老师来给你直接讲解,没有老师是用这4种方式,通过读其他的书的方式来理解,好吧?

2.阅读的顺序

这是这个阅读内在和外在的一种分类方式。第二个就是关于顺序的问题,顺序的问题在书中反复也强调过,你必须是先内在阅读再外在阅读,这个事情我们在上一章交流的时候也特别说过了,他会有一个锚定,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锚定思维,我们经常会叫这样的一个词叫知识的诅咒,就是说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你想东西其实可以,就是五花八门的想。比如说让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来画画啊,这个孩子画的画是世界上最美的画。但是你随着这个人学的东西越多越来越多,你越来越没有办法,超出自己的范围。 知识或者艺术的诅咒,当你是一个专家思维,你就很难跳脱;当你是一个产品经理思维,你就很难跳脱。所以你不管是什么思维,都特别特别难跳脱。因此呢,为什么说,像查理芒格提到的要多元化的思考模型和思维方式,才能帮助你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块一块的其实都是被我们人为划分的一个区块,现在很多人所说的跨界,其实世界上本来并没有所谓的界,对吧,你就是人为的给它画了那个界限而已,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说实话,你能跟我到现在一直读下来的很多人,其实你会知道,你真正渴求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全面的更清晰,更真实的一个理解,而这种理解,来自于我们的理解力的不断提升,来自于你思维模型思维框架的存储,多个思维框架之间的打通。对吧?它来自于这些部分,那么,你只有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你才会发现所谓的跨界其实本没有界。本来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只是我们不断不断的,这个思维被束缚住了,所以要多多学一些。多学习模型类、思考模型类的这些东西。那有一些,你比如说,我们说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啊,然后是会计呀,这种都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这就说跑了,所以说回来,为什么我们要先进行内在阅读,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作者进行沟通,然后再进行外在阅读。那么这个在座呢,有助于你建立的提升啊,内在和外在其实没有办法分开,外在可以用来辅助,这都是书中提出来的内容,我做一点点的展开。这个这个部分特别简单,把咱们就不说了。

3.外在辅助的来源

然后再来看外在辅助的来源,一共4个来源,作者在149页第三段特意提出来了。他提到了本章的一个标准,本章的标准其实就是所谓的讨论的深度。这个深度作者很明确的说,叫我要进行一般性的说明。在我读到这个地方,我自己会有一个很很明显的感受,就是通常来说我们所说的我们自己讲课的时候讲最小模型都是讲why、what、how,这是产品经理是这么讲。专家都是讲what、why、how。那么,他过来竟然告诉你说,对不起,这个我们如何用、何时用这个就不说了,没有办法一一说明,只做一般性的说明。那我想他一般性都讲什么,我估计也就what、why以及具体用在哪等等,也就这些东西。 所以通过这一句可以看到,作者到底要谈什么事。那么他如果谈一般性的说明,我觉得你只要大约调动一点点的心智的经历、心智力量投入进来,基本上就能行。他没有讲具体的一个事件,所以你有的时候,都不太容易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就是我们更应该去考虑:唉,我们做我们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怎么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啊?

(二)相关经验的角色

好,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相关经验的角色。第二个,是咱们整体看一下哈。因为这个里边有一个特点,因为叫相关经验的角色,第二叫其他书可以当做阅读时的外在助力,从第三部分到最后如何运用导读与摘要,如何运用工具书,如何使用字典,如何使用百科全书。你看这作者其实很有趣。他前面两个,其实并不是告诉你怎么用,但是后面的4个,虽然这4个并不是并列关系,其实都是在讲如何用的问题。 你从这个大的大的标题范围上,可以看出来,作者讲东西,我估计这个范多伦平时是个实践派,他是一个具体做事的人,即便一开始他说我这一章写的就不写一一针对性,不写怎么用。但是呢?他写着写着就收不住,还是努力的去写到了如何使用的问题。

1.相关经验的分类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部分——相关经验的角色。相关经验的角色他提到了两个,一个叫做一般经验,一个叫做特殊经验。上来就说出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写法肯定是范多伦。所以我非常感激他,然后看一下定义,他说了这两个名词,然后说了一下定义。定义只不过它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下调整,先做特殊经验,然后又做了一般经验的展开。 在阅读他这个部分的时候,有一个部分,让我特别的好奇,就是149页到第1段的第二行“一般经验,适用于任何一个活着的男人跟女人”。我读到这儿,就惊呆了,什么叫适用于活着的男人跟女人?他为什么不说一般的经验,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不就完了吗?啊?为什么还要活着的男人跟女人。所以看到这一点,因为是分析阅读嘛。他紧接着下面的一句就开始了,“特殊经验则需要主动的寻找。”那你基本上可以理解,就是说一般经验好像不需要主动的寻找,慢慢地就找到了。它大约是应该是这样的吧?所以活着的是什么呢?我看完这一段,发现这一段都是在定义所谓的特殊经验是什么东西。比如说他并没有讲一般经验,而讲150页的第二段,他讲一般经验的时候,就出现了活着的男人跟女人,你看第四行“这是因为这是大多数男人跟女人在正常生活中的体验”。这个一般家庭生活,你就不能说是一个大多数人在这个他生活中的体验吗?然后在后面讲到所谓的这个什么性爱经验这个部分,它分成男人到女人,这也就算了。这其它的部分呢?是吧? 所以这个部分,我其实是无法理解的。于是,我就翻开了原著,看他到底是哪出错,看看原著写的话,Common experience is available to all men and women just because they are alive.什么意思啊?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我觉得并不能完完全全翻译成这样的吧?也就是说,你发现一本外文书被翻译过来,你这句话真的没有办法理解。如果这本书还是经典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做翻译的译者出问题了。我感觉这句话应该翻译成什么呢?就是,正是因为这些人生存着,“all men and women”它其实是指所有人类的意思,就所有人的意思。他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翻译过来。所以这个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活着的,这个“活着的”不能这么翻译吧?我觉得简单的说,他们其实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说,只要是生存着的,那这种一般经验就会获得。也就是你可以理解成为——其实所谓的一般经验,是人类生活和生存中的这种出现中的一些经验,就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经历、不断体验之后得到的一种经验。是吧?所以你这句话是不是应该翻译成——一般经验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你可以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翻?所以这样理解它,基本上咱们就能明白了。是吧?这个男人跟女人他是个什么意思? 然后我们再翻到后面来,咱们先把一般经验看完。150页上方,他给了一个定义——一般经验。给了一个定义不说,他又讲了Universal和Common之间的一个关系。我说实话,这有些词在英文中的它有特殊的含义,一个语义,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是没有办法一一对应翻译的。我感觉这种翻译,就是说,这两段的内容,尤其是这个150页,第二段的内容,其实作者并没有特别考虑别人的一个理解程度。不能说作者啊,译者也没有完全考虑。这个里边的内容,我对着这个英文的部分一点一点地看了。其实我特别想发出来给大家对照一下。你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一般经验并不一定要每个人都有才叫一般。”这句话翻译的不好。然后“一般与全体是有点差别的。譬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生下来就有父母的经验,因为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孤儿。”你看这句话,我们其实很难理解他譬如的是什么。那么一般,先说一般经验,然后又说一般和全体有差别,然后又譬如,请问他譬如出来的这个究竟是一般的呢?还是全体的。对吧?然后“家庭生活却是一般人的普通经验。”这跟什么什么,有生活中的体验。“同样的,性爱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但这是个共通的经验。”你要知道,共通这个词在前面没有出现过。我们怎么去理解共通呢?所以这个部分的内容一定是译者没有…….我感觉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这是译者的问题。 其实说白了,我自己去打开看了看原著,原文的这一段理解起来真的特别容易。我们公司有一个同事,他就成天就在看这个英文的《How To Read A Book》。我就在看中文的,我就问她,我说:“唉,(我就叫她),学姐,你太牛了吧,你也成天看英文书。”她说:“其实也不是牛,就是英文书翻译成中文,你看起来有的时候反而麻烦,你真的看看英文原版,你就知道他那个意思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了?”她是这么讲的。所以我对这一段的分析,尤其有这样的一个感受。我可以把这张图片发出来,给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好,我给了大家一时间来阅读这个部分的内容哈。你其实看到英文里边,很多人可能也不一定知道,这个英文到底是啥意思。但是你看他的第一行:have to be shared by everyone in order to be common。他这个里边有一个关键词,在英文中就会出现这个关键词。但是在中文中,这个关键词没有了,就是——be shared。那be shared,你往下看一下,再用文里面第四行for example,is not shared by every human being。你就会发现,哇,shared在这就出现了一个,是吧?又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关键词。然后你再往后看,第七行,又出现一个。你就会发现它这个词,其实反复地在出现,你大约就能通过这样的一个词理解并且知道到底在讲什么事? 简单说这个部分的内容——一般经验和universal经验,后面我已经给它重新翻译过,我觉得他的这个译法我不完全同意,我倒不是说不认同作者,只是我不太认同译者,比如说common——是普通经验,普通的,而universal——是通用的。 说实话这两类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因为我自己的知识有限,我没有办法有效的理解,如果说有一个英文比较好的、并且在英语环境中生活过的朋友,能不能在自己后面的回顾中帮我把这部分写清楚,他究竟差在哪?我自己作为读者来看这个部分,并没有找出来太大的差别。如果你知道这两个词在使用的环境中,到底哪有差别,你可以告诉我。 而至于这里的具体内容,我觉得前面这一本已经整理好了。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你在活着——alive——你在活着的时候获得的这种经验,其实就是你在生活、生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这些经验,我们称之为一般经验,你可以获得。 另外一类叫特殊经验,在149页,我大约做了一个提炼,大多数人没有、也很难有这种可能去体验的经验,我们称之为——特殊经验。他这里边有举例子,咱们不展开。这个部分之所以不展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跟主旨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大,我们只要大约知道它的用途就可以。

2.相关经验的用途

但你在分析阅读的时候,不能停留在这样标准,不知道的必须要标注出来。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通用和全体”、“一般和全体”的这个词我都标了问号,后面我一定会把这个部分查清楚。我只要查清楚这个部分,就能理解。但是咱们交流到这,我就标注一个问号,留下来就行了。 往下看150页的第三段开始,3、4、5到这页的最后,基本上就讲了三种用法。 一般经验用在小说、戏剧和哲学上,戏剧这个词是从最后一段里面提炼出来的,小说、戏剧和哲学其实都是来自于一般的生活,我们其实可以这样用;特殊经验是和科学性的作品有关;历史性的作品要同时用这样两种,因为历史性有的是一种经历,当然还有的历史你可能都找不到,像盗墓笔记的这种历史,要用的方式就是要用特殊经验去阅读。 其实在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内容很好理解,可是那个“有关”这两个字被我标注为关键词。咱们看一下这三段,我觉得有些词,不要随随便便的跳过去。作者说这两种经验主要是跟不同的书籍有关,然后下面就开始了一般经验在一方面和这个又和那个有关。下面又说特殊经验,在和阅读科学性作品有关,大家要知道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在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的,有一个基本上无法获得这种经验,怎么能和“有关”这个词是完全一个词呢? 这段内容其实读起来特别特别简单,可是这个“有关”关系究竟是个什么关系?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跳过去了。 我觉得一般经验可以用来辅助阅读,我这上面已经写的很清楚,这个词都是不一样的,辅助阅读——小说,戏剧和哲学,而这种科学性的作品一方面帮助你获得特殊经验,同时过往的特殊经验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科学性的作品,这是我对这个部分的一个判断。 历史作品,你要分清楚,由于他说了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的不同,这个部分的有关这个词的关系肯定不是一个关系,如果你在这个部分,就马马虎虎的跳过去了,那是不行的。希望咱们一起读到这个部分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好。 151页的第二段咱们就不解释了,作者又开始磨叽了。我感觉这个部分,作者要反复提到所谓的叫“你懂了”,这件事在前面他已经说过多次。我觉得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那是两个人写一本书,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分工的?是不是有的人写着写着就觉得这个部分特别重要,然后忘了自己以前写过了,或者说是两个人写,一个人已经写过了这一部分,比如说这个艾德勒已经写过了“什么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一本书,就是用自己的话举个例子出来”,范多伦又写了一遍,然后两个人又觉得不太好意思,你写了,我也写了,到底留谁的,干脆都留着吧,我就感觉这一段和前面是一个事。

(三)外在助力-其他图书

我们再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叫——其他的书可以当做阅读时的外在助力。

1.主要作用

上来这个部分我觉得内容并不太多见,我整理了一下,基本上就是讲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它的主要的作用,它可以用在主题阅读上还可以用在辅助阅读上;再一个就是它使用的领域,主要的领域就是巨著和历史、哲学类的书。

2.应用领域

“巨著”这个部分上来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得见,就在这,而历史哲学在152页这一节的最后一段,说的这样的一个书,它主要是讲这个部分。关于“巨著”这个环节,我想是这一节的一个关键词。“巨著”作者好像也没有完全定义什么样的书叫做“巨著”,但是他说“巨著”如果读不下去,大约有这样的三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你自己的期待太高,你觉得我特别有热情,但是要知道热情,这种鬼,基本上你很难持续下去。我在这儿给大家稍微扩展一点,因为咱们成天搞自我管理,我们大约要知道一点事,热情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说我们要有热情,有热情这个事情很重要,我们从来不否认热情的重要性,但是从来我们也不会过分的强调热情的重要性。 热情这件事,人类做任何事情都分为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叫做感官驱动,就是感性驱动,你先驱动一下,然后再用理性去持续的把它做下来。他其实主要要分成这样两大环节,如果再精细点说的话,我们还要再增加第三个要素,叫“环境”这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感性的要素、热情的要素,它其实根本就不靠谱。很多人说做你所爱,去做你爱做的事情,然后你的人生就会怎么怎么样。我一定要给大家打消这种念头。有很多人在职场中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我要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这样我就会怎么样!扯淡,从来没有这种事情。真正的高手,是把无趣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变得有趣,而不是拼命的找、找到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去做,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世界上也没有持续有趣的事情。 在这个环节、这个点上,我特别想给大家扩展这样一个内容——不要成天去谈热情,不是说不能谈,你找到了热情,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理性把热情转换成相应的步骤、方式、方法、支撑、保障、预判风险,然后持续跟进自己的反馈等等,才能让自己有效的去推进,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作者说你不会读书,第三个问题说你认知有问题,认知有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觉得你读一本书就够了,但是并不知道其实前前后后要读很多书,他提到了这样三个原因。

3.读哪些书?

那么这三个部分后面就说了,可能我们不一定能找出后面的一个关系,尤其在就是151页倒数第一段讲什么顺序的这个事情,152页上面1、2、3、4这四段都讲顺序,不知道在干什么。他其实主要就是一个问题,就是告诉你,你不是要读其他的书,看这节叫“其他的书可以当做阅读时的外在助力”,那么你既然可以读其他的书,请问要读哪些书叫其他的书?这就是要问的问题。 那么其他的书就这么两类,第一个是你自己的这本书,你正在读这本书,这本书有先后关系,这本书之前是什么书之后是什么书?你可以先先后后的读一读,看一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这本书的作者,他肯定也读了其他的相关的书,你把它相关的书读一读,加入到作者和作者当读者的那个作者之间的对话。这个话比较难理解,但书中已经写得比较清楚,大约就是这样的两个意思。所以你选哪种书?就这两类书。

(四)如何运用导读和摘要

所以这一小节我觉得没有太复杂的事情,我们来看下面第三节,导读和摘要。导读和摘要这个部分还是蛮有意思的,他写的内容也比较多,写的点也比较散。我自己大约整理了导读和摘要包括哪几部分,然后使用的原则,使用的领域,为什么要少用,这个为什么要少用其实是使用原则中的一个,然后使用的作用。基本上就是种类、使用原则、使用领域以及作用。这样的几点。只是我把它平铺开了,这样放着而已。

1.导读和摘要的种类

然后我们来依次看一下:这个部分,主要有这样四个内容叫导读、摘录、摘要、情节摘要。后来两个是在本节的最后才出现的一个内容。这是它的分类。

2.导读和摘要的使用原则

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使用原则,我感觉书中说得也比较清楚。看似就是一个原则,因为上面说的,就是说再次强调的是尽量少用,看似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则,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后边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一直告诉你说,你一定要读完了之后再用。少用不代表不用。你可以读完书就用,他也不一定完全少,是吧?所以是这样两大类原则。

3.导读和摘要的应用领域

那么它的使用领域主要是在这个学习类的书籍,因为他提出来的就是学习类的书籍。咱们可以想想,这是他提出来的,我后边对这个部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感受,后面给大家做一下交流。

4.少用导读和摘要的原因

咱们来看一下少用的一个原因,这是它这个部分的一个重点原因。他说有两点,其实他给了3点原因:

  • 第一个原因就是导读不一定对,就下面已经说了导读这个事并不一定是对的,那么你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导读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就是说,充分说明这种书籍,导读类的书是有其他第三方的机构来编辑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这个作者出的,那么可能这些书很重要,你看经常用的就是大学,初中时类似的书店,经常会有这样的内容。那么作者也没有一棒子打死他,因为感觉他说做的也很无奈,153页说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考试很有帮助啊。所以你会发现这个美国70年代,基本上也是考试很优先很重要的。我们一说美国的教育就怎么怎么比中国好,我觉得要看发展水平、发展过程,我们不一定比不上他们。这个是第一点。
  • 第二点呢,就是写对了,但是不完整。也就是说知其然,但是不能知其所以然。最近在读量子力学的相关的一个历史的书,感觉也是这样的,说那个谁发明了一个波粒二象性,中间发明了一个公式,自己用数学方式凑出来这个公式,但是这个公式代表的什么意思,无法理解。这个经常就是在导读这种书里边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自以为是的导读会限制你对书的一个理解。这是他们说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直接把后面这个部分先跳过去,153页后面的部分跳过去。
  • 再往后翻的第三点,还有一个重点。那您养成了导读的习惯,当你找不到这类书的时候,你就会不知所措,就是失去了自己的一个能力。 这就是建议你少用的3个原因。

    5.导读和摘要的作用

    然后他还是说这个东西还是有用的。它的用处呢?这个关于导读的建议,这个部分,在153页的上述1234第四段,导读的建议,这个第一部分我就不说了,他说是内在,外在的呢,就是你要读完一本书,然后再导读。这个咱们已经说了为什么了。 然后后边他也说到了整个这个部分说的全是这个内容,虽然它比较反复。那在这个后面,153页最后两段,他还说了点事,就是说阅读完之后再使用,还是有乐趣的。这个地方写的还挺有意思的是吧?同时呢,还能防范被忽悠、被依赖,主要是这两点。所以我给他把结构拆分到使用原则里边那个阅读完以后使用。那么关于他的这个作用,当然也是有作用的,尤其是在主题阅读的时候,特别特别有作用。后面我们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我们来试试看。那么这里边有唤醒记忆主题阅读的提醒作用。这个部分,然后我就不说了。

    6.阅读本节的感受

    这里边有一点点的小感受,我大约写一下,就是越是学习类的,提升理解类的书籍,越是要自己去读。这个必须要自己去读。所以,我记得流光易也就是廖金菊在上一篇自己的回顾里面写道说,自己的一个行动是,下一步的行动是,一定要把第12章完全读完了以后再听我说的这个导读。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第二个我的想法是如果你不读这本叫如何阅读一本书,你还要来听我的导读,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伤害了自己的理解力,所以我个人建议,要不你就放弃吧,就不要再跟了。因为你不读你再听,听了也没有用,就是当时感觉激动了一下。其他用处一点都没有。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就是会伤害你的理解力,还是别读了。如果你要真的读,你要真的想跟,你也不用每天都跟,只要是读完这一章,我再来听,读完这章,我再来听,这是我给大家一个建议。

    (五)如何运用工具书

    好,我们来进入分的第四个部分,其实也就是总分的最后一个部分。如何使用工具书。这里边他讲了两点,两个工具书,一个是字典,一个是百科全书。 然后在你使用这个工具书之前,你要有一些必备技能,这个必备技能一共有4点:
  • 知道自己要什么
  • 知道去哪找答案
  • 知道一本书是怎么组织的
  • 以及一本书能/不能回答哪些问题,如何在书中找资料,确定书的编者/作者知道哪个答案 我们稍微说一下这个部分作者写的虽然结构挺清楚的,但是作者就有一种状态,就是收不住,写着写着就飞出去了,看第一部分就是说,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废话嘛,对吧。这个工具书也是书啊,你如果看一本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别去看这个书了。所以我们通常来说说拿工具书,你首先要知道,我通过工具书真的要得到什么,我有一个什么问题对吧,然后再去找这个工具书。这段还跟你描述光明黑暗等各种描述。其实就是说你要带着问题去,对吧,去用工具书。 第二个,就是你一定要知道在哪找答案。我觉得这一点是神级标准,这种标准就是专家思维最常干的事。你如果这几年总跟着我在一起成长的话,你其实会发现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就从专家思维在不断的往产品经理思维转变,我最开始上课,上课的内容都是告诉你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你如果水平到了,你能跟我一起把这个系统学完,对你自己的提升非常非常非常有帮助,但是你要想活下去,还要关心那些小白,初级小菜鸟用户,他们的一些思维和想法。所以呢,我就要不断地降低标准,让他们能够理解,他们能够听明白啊,这样也导致失去了很多高端的用户,这也是这个问题。但你会发现,我之前就是有一个系统化的一个要求,但是现在呢就是以问题导向,单点突破,你会发现,这基本上就跟作者提到的第二点是一模一样的,请看155页上面第二行,说你必须要对主要类型的工具书有一个全盘的了解。这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书都看不完呢,他怎么去必须了解呢是吧。尤其是那个工具书,那么的难,百科全书,怎么搞全盘了解,对吧?所以我觉得这个部分范多伦典型的是一个,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类似于专家思维的人。我们其实可以看一下他当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然后一起去做大英百科全书,就对他做了这些,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哪个公司的总裁之类的。 第三个知识就是你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组织的。所谓的这本书是工具书,也就是说你拿到了一本工具书,你要知道这个工具书,它的结构,它的安排,它的设置设定,有很多工具说,上面会有一些标记标识告诉你,这个工具书他是怎么设定的,比如说某一个框,方框代表什么,小块代表什么等等等啊,它会告诉你这些,所以你要理解这些工具书是怎么用的。 前3个还都蛮简单,到第四个部分我就觉得他说的第四点要求,我就觉得说得比较混乱了。说道混乱,你看似第四点的点在156页最上面那一段,我们来念一下,第四个条件,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在哪一种工具书中,想要找到这种东西?你要找的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在哪一种工具书里找这个,这第二个;你也要知道如何在工具书中找到你想要的资料,这是第三点要求;你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编辑的,然后还要能确定该书的编者或作者要知道答案,其实这才是第四个。第四点,这才是最重要,就是明确编者或者作者知道哪个答案。我不知道你对第四点是是怎么确定的,如果你在读到这一章的第四点,就是随便划了一条线,这就是第四点,我个人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第四点前面还有呢,你翻到前面那一页,155页倒数第二段的倒数第五行,只有当你知道一本工具书能回答哪类问题、不能回答哪类问题时,这本工具书对你才是有用的。你要知道一本书能回答哪类问题!然后,再就是你还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资料,这些事情加一起,才是你的必备技能。 所以我感觉前3点说的就太专家思维,后一点说的有点凌乱,就我对这一章这一节的评价,对这一节的我是认可他所说的这内容,我是很认可他的。但是我的评价嗯,评价---我是不太同意。我不同意的原因就是我对他写这一节的结构,对它的谋篇布局不太同意。至于知识点啊,我没有意见。在这儿有一个提问,因为这个部分啊,蛮简单的。咱们不一点一点的展开说,我自己觉得不展开说。有一个提问啊,先说有一个说明,再说有一个提问吧。说明,翻开154页的这一节的第二段,对工具书进行了一个界定,就是说明什么是工具书,这个部分的界定还是要明确的哈。就工具书他的作用,他不能帮助你思考,也就是说这一句话告诉你,你要想提升理解力,光看工具书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说,来,我教你一个工具,你想指望着一个人教你工具来带来理解力的提升,对不起没有用!所以通过这一点,你可以延展到各种各样的领域去。如果有个人是教你方法的,你想让带来自己的理解力提升,这个很难,你关键看他教的是什么。如果有的人是给你搞个培训的,教你一套体系,让你理解力提升,这个很难!所以,你可以看一下啊,通过这个工具书的判断,你其实大约可以延展到另外的领域中去。第二个是提问,提问在155页下边的最后这一段,我们都同意在工具书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也相信…什么。我们不同意的是,注意啊,一些道德问题,有关人类未来的问题等等……这类问题,却无法在书中找到答案。看这句话啊,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相当于他要讲的是我同意一些道德问题,有关人类问题,这类问题在工具书中可以找到答案,是吧?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对吧?但是到后面说,我们假定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物质是有秩序的,所以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找到。但事实并非如此,你看,相当于是说,前面那句话是应该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是,后面又说“因此”,而这个“因此”呢,也很奇怪,因此历史性的工具书就很有趣,因为他们告诉我们,在人类可知的事物中,人们的观点是怎么变迁的。也就是说,人类观点的变迁就是道德问题,那么人类未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所以这个部分的点啊,我在进行分析阅读的时候,虽然这个部分的内容不重要哈,在整本书在整章中的谋篇布局,没那么要紧,但是我不懂,我不太懂,嗯,就这个部分,我不太懂,所以我打了问号,我也留下来了,以后有机会的话把它搞定。

    (六)如何使用字典

    再来看一下如何使用字典吧,字典这个部分,我们快速的过一过,我主要给他归纳的就是字典的用途,善用字典的前提,字典的起源及演变,字典其实是关于字的一本书,从4个方面看字,然后作者的一些提醒,这个方面的内容。

    1.字典的用途

    我们快点说,字典它是一个工具书,作者说他是一个好玩的读物,所以充分可以看出,作者消磨时间都在干什么。

    2.善用字典的前提

    那么关于善用字典的前提,在156页第三点说的,你必须要知道它的特点,虽然我整理了半天,也没有完完全全整理出一个字典的特点,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在后面158页的后面,第二段确真正的找到了关于使用字典的方式,就在158页第二段最后一行字典是关于“字”的一本书,而不是关于“事”的一本书。其实在这就是告诉你,你要使用字典的话,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用来查字的,你不要渴望用着他,我来把事啊,把什么东西都弄清楚,那你别指望这个啊。

    3.字典的起源与演变

    好,我们来看一下后面字典的内容。他从本节的第三段开始就开始了,先做了一个介绍,我觉得在这个部分,我有一个知识是欠缺的,就是所谓的罗马人和希腊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个部分,我其实特别特别欠缺,我对欧洲的一些历史啊,就特别感兴趣,但是一直也没有机会。如果是有人能做一个这个方面的一个分享或者交流,我其实特别特别愿意去听。比如说关于这个欧洲的一些神话故事啊,这个宙斯的孩子,他的半人半神的孩子们,他的爸爸们,他的那些媳妇们,等等……神话故事,欧洲中世纪的演变,欧洲古世纪的罗马人,希腊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导师一直推荐我去读一个日本人写那个《罗马人的故事》,没找出时间。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谁能带着我做一做这个事,我对这个事情特别特别感兴趣。 回到这件事情本身,我们看一下字典的起源,字典的起源我把这个部分的内容给他做了一下整合,到157页上面,基本上整合成“仲裁者”和“历史学家”,这两个词来自157页上面第二段的倒数第三行,然后仲裁者是分成了三个阶段,最早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那么主要它的作用,就是不断地保持语言的纯粹和调理,那么怎么保持原纯粹呢?它就会把没有用的不好的东西给它去掉,只留下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然后这些部分其实主要用来学习。但是到了《牛津英语字典》的时候,《牛津英语字典》完全搞了个相反的,就把自己的把所有的好的、不好的,全都罗列出来了。那么这就是关于字典的一个起源的事。

    4.字典是一本书

    紧接着到157页第三段开始,再往后,就开始讲,字典其实是关于字的一本书,在这个部分主要讲这个内容,字典是关于字的一本书。那么关于字的一本书,你首先要知道字典是要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就157页第三段,字典是干什么的呢?它主要是用来让你查字,这就这一部分的内容,在159页的第二段到第三段,也有说出来。就是说你要善用一本词典,就要知道问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将“字典是一个自修的工具”,怎么去诠释等等等这个部分的内容。由于字典的这个部分的内容啊,它主要讲的,你看,他作为美国人来写书,他可能考虑的是,像什么意大利语、法语、英语,他没有考虑太多的中文。所以这里边就会出现很多的在后面字根、自尾这些词,还有什么缩写啊,等等这些部分内容。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就是,它只能当作帮助阅读的工具啊,这是字典的另外一个作用,也是在157页的第四段提到的,主要是帮助阅读的。你不要把它理解成其他的内容,其他内容比如说,我非要去理解科技的智慧、建筑用语言、文学隐喻等等。你如果说要真要这么搞的话,那作者是不认同的。作者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一直拿着字典,即便哪个字你不认识,你也不要一直拿着这个字典,除非这个字,你真的觉得它有碍主旨了,你才要拿出字典查一查。

    5.作者的提醒

    那么作者紧接着给了两个提醒,第一个提醒,作者的编辑并不是智慧的根源,所以不要完完全全相信字典里面说的事,所以字典里面就跟字有关。你不要去理解论点、理解事实,不要这么搞。然后不要囫囵吞枣地把字典背下来,说到这个部分啊,我其实就有一个扩张的想法,就是关于“一战到底”这个节目,“一站到底”这个节目其实蛮火的,我自己,其实对他一直有一个想法,就这些人记这么多东西干啥用?我倒不是否认他没有用,他可能就在百科全书领域中特别特别有用的,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知识面特别特别宽。但是我其实不太知道到底是干什么用?

    6.从4个方面来看待文字

    好,再往下看,关于从4个方面来看待文字,读到这个环节,咱们可以看到,我们这本书的作者把一个部分标黑,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见。但是他在这儿把这4点都标黑,他前面明明有很多可以标黑的地方,它不标黑,但是这个部分他标黑了,说明他重视。他重视,但是我在读的时候却理解不了。虽然这个意思我能读得懂,但是我有的时候不太能理解。我们来一点一点来看。 “文字是物质的—可以写成字,也可以说出声音。因此,在拼字与发音上必须统一,虽然这种统一常被特例变化所破坏,但并不像你某些老师所说的那样重要。”这么几句我没有办法理解,第一句我知道是什么意思,后面“被特例变化所破坏”应该是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他要表达的一个意思,然后要发出声音,这个意思和声音要统一。比如说某一个发音的意思要必须要表达是某一个声音,是这样吧?但是有一些特例,可能把这个东西破坏掉了……我无法理解。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当时的市场上肯定有一些老师说这个是特别重要,比如说,你这个字必须和这个音要匹配到一起,作者我估计不太认同,还黑了别人一下,这是第一块。 第二个“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文字扮演了文法上的角色。”我其实不是理解的那么清楚,也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的什么意思,特别在语音变化不明显的英文就更加如此,要说这个文字呢,在它能让我们大约知道这个语法是什么样子,比如说复杂的句子里面,你看到某一个词就知道噢,定语从句来了哈状语从句来了,可能是这样。 其次,文字是符号的,这个部分我觉得看起来就比较清楚了,比较明白了,这个环节咱们不展开说。 然后文字是约定俗成,这个部分咱们也不展开说。 所以我把这4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上到百科全书的说到的关于事实的4点,所以我大约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理解,我们如果查字典的话,其实是查字的。查字的话要先看的读音,然后看看这个字在他所处句子中的结构和意义,然后判断一下究竟是哪一种意义的。因为它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究竟是哪一种意义的,然后在这种表达意义的符号中,你可以知道这个字的来源衍变,但是也要知道他是怎么用的,所以这是我对这一块非常重要内容的一个理解。关于字典的这个部分,我可能也就能理解到这样的一个程度吧,如果是你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跟我说一下。

    (七)如何使用百科全书

    下面我们再看百科全书。

    1.百科全书及其历史

    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工具书。前后一看对比就知道了,一个是关于字的,也是关于事实的。那么关于事实的,我把整篇里边出现了和事实关键词,全部都整整到一起来了(P160倒数第二段)这个里边说到了很多关于事实的说明,后面我们再说。他前面就说:你如果是只是知道了时间和地点的话,你其实并没有善用或者误用了百科全书,其实它涉及到这么多内容(资讯、不受怀疑的推论、报道新理论、某个环境下约定俗成、广泛接受的论点、历史性的趣味话题)这些都属于事实。然后百科全书有一个历史,这个历史呢,就说了一点点,他基本上就是说了一个起源的问题。

    2.百科全书的编排

    那百科全书应该怎么编排?这个部分,我觉得作者写High了,到了这一块的时候,自己肯定是写High了,百科全书应该怎么编排(P159倒数第1行到P161第1小段)我觉得这个部分他提到的内容其实不太符杂。他首先说是按字母顺序来编排,但是他不太认同。按字母顺序来编排,怎么能排除秩序呢?字母的顺序就是知识的顺序吗,他不太认同。所以呢就是这里边的我整理出的这句话:“这知识的关联变得模糊,你如果按照字母来排序的话。”但同时呢,你如果是按照知识来排序,他又讲了你知识发展的一个过程和结构。由于百科全书是沉淀知识的书,所以他认为用字母肯定有问题,但是用知识的话,又有点难;难在哪呢?难在(倒数第二段)百科全书呈现给他的是经过安排的一整套事实,一套彼此相关的事实,他所能提供的理解,取决于你对相关事实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如果你按知识排序就太难了。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他理解不了,是不是?所以作者High了,作者说,我要搞一个(P160倒数第3行)理想上最好的百科全书,应该是又是主题,又是字母排序来编排。 其实我想,既然艾德勒和范多伦,他们两个人都是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者之一,我感觉他一定会把这个内容放到他自己的百科全书里面去,读到这个部分,我想我作为读者,我管你这些干嘛,对吧,我大约知道一个百科全书,要关注他的知识排序又要关注他的字母排序不就行了嘛,所以一看就是你们这些百科全书的作者知识收不住了,跑到了阅读的这本书里面来了,我刚才是从消极方面来看;不过从积极角度来看,作者这样其实对人类知识的沉淀是有思考的,作者很期待自己的思考能够实现。 我想后来在近现代,尤其当代的像维基百科这样的一个大百科全书——电子的百科全书,我想在实践上也一定是借鉴了百科全书的这些要点,它有知识的编排,也有字母的编排,它都包含在里边。尤其利用了现代的科技,可以实现超链接,跨页面的跳转,我觉得还真是蛮好的。

    3.百科全书的使用要求及说明

    然后另外呢,关于这一小节,我又把有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就整合到一起,就是讲使用百科全书的要求和一些说明,这个百科全书的要求(P160倒数第2段)你必须知事实之间的一个相关联系,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P161第2段)按照相关规则去使用,这些相关规则,他已经里边有一个具体的介绍。比如说先索引,然后索引把它展开,然后具体的找到一个相关的主题,找到主题,一个细分,然后通过细分……我这就不具体展开说了,他又在自我介绍(倒数第3行)像大英百科全书的索引,有一部分可以看到他们整理知识的方法,这个部分咱们不展开,这是关于具体的规则来使用。 那么还有一个具体的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就是他说的所谓的负面的告诫,注意的事项第一点:百科全书这个东西不是来解决不同观点争论的,它只是用来查找事实的,这里边有一个定义(P161倒数第2段的倒数第6行):理想上除了事实以外,百科全书里面应该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他对这个百科全书的定义就是事实并且包含知识的沉淀,就这些内容,给它完全的沉淀下来,所以他其实主要是还是在说事实,也就说终于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了,百科全书是在讲事实的。

    4.事实的四个要点

    那么事实是什么?163页上面的第二段完成,这基本上就是所说的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一种说法啊,这个说法不仅仅是说法,你关键是要弄清楚它背后的一个意义,它背后究竟是什么意义。第二个是事实,虽然是个说法,但是它必须要表示的是一个真实性的说法,这个真实有真有假,我们叫它是事实,但是事实里面有的时候有观点,对吧,里面有说到了,如果是要加观念,你必须要把观点澄清,否则就不要这么搞。那么再就是事实是真相的一种反应,我其实觉得我自己在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说实话,这个关于文字和事实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我都能够读得明白,但是在真正的理解上,尤其和他们的谋篇布局的整合上,我真是有问题。就比如说咱们说的这个事实是真实真相的反应啊,事实可能是资讯或者推论,不管哪一种都代表着事实的、事情的真相啊,因此事实如果只是对真相的一点揣测,就称不上是事实,同样的对真相的解释,除非是公认的,否则就不算事实。应该是说他就把真相给反映出来,是吧,为什第二点和第三点,一个是一种说法,表示这种说法要是真的;另外呢,这个事件要是真的;第三个最后一点,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比如说大家如果都认为这是真的的话,那么,它就是真的吧,嗯,关于这个“都认为”这个事儿,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一下是在某种情境下,大家可以找找我的脑图,我在这里边要说明一点,其实它(事实)是一个情境下的一种大家共同认定的一种约定俗成,那某种程度是某种情境,某种环境某种文化上,这里又举了两个例子。 我很想是这样的哈,就是咱们共同听分享的伙伴。在你读到了这一部分,和上一个部分,就是文字的这部分和百科全书的这个部分,你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说给我听。那我对这个部分的理解,我现在只能停留在事情本身,或者对于这个文字本身的一个理解,但是对它真实的理解,我觉得我还真是有欠缺,所以如果你有比我更深刻的了解,只要是不一样的了解,就跟我说一说,好吧?

    5.百科全书的缺点

    最后呢,他又说了两点,百科全书不是追求知识最佳途径,然后呢,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缺少说理的写法,第二个是没有作品,这个咱不说。

    (八)要点提炼

    在本章里边,外在阅读有一些基本常识和规则,我也提炼了一下:
  • 152页第一行第一段,阅读前人的书有助于他对后人的书进行理解;
  • 第153页第四段,除非看完一本书,否则不要看别人的导读。 好了,具体细节的内容大约就这么多,我感觉这个部分呢,在读到这章,其实这一章还真是蛮简单的,可是读到这个部分的理解上,还真是有问题。因为这本书是提升理解力的,所以我还是再说一次,如果说你对我刚才不太弄得清楚的部分,你有更好的理解,记得告诉我,一定要跟我说哈,我觉得这对我来说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阅读本章的收获

    那么,关于收获我谈4点收获:
  • 第一个收获是,对于学习和理解类的书,务必要自己阅读完之后再使用辅助阅读,在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将原有经验(放下),不要让它放进来,时刻记着批判性的思维,这个咱们之前都讲过。这个点,其实我,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学习类,我们这个学习是一个狭义上的学习,就是指你要全面地掌握一个体系,深刻全面,并且可以实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掌握精通四层次法”的这种学习。所以只要是这种学习类的书,我们必须要先阅读完再用辅助阅读,否则我们的理解力真的没有办法提升,那你学到的东西只是在表面上。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很多很多资讯,是吧,每天都有非常好的资讯,留过你的眼前,你看了之后,你都会觉得这是解救你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对吧,看的书那么多,过了10年,你还是那个熊样。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你没有用,没有结合到自己的体系里边,这就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学东西,你所谓的说,我看见零散的知识点,看那些知识点,看看不是说不行,我个人建议,还是系统性的阅读。这是关于第一点。
  • 第二点对于工具类的书籍,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要使用新工具,比如说字典和百科全书,我们现在可以用网络来替换,不一定非要教条的使用其中的某些要求。所以,还是管理工具的这个事情,你到底是要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像百科类的,你只直接翻墙用维基百科或者是用相关的这个什么谷歌学术、百度学术这些东西去找。
  • 第三个,对于导读类的书籍,务必要谨慎,这个导读类我加了个“类”字,你看一下,这是个类型哈,我大约举了一些类型,大家看一下这个类型,第一个得到,“得到”是像《罗辑思维》里面的书你要谨慎,这里边都是导读类的书啊,一定要谨慎;第二个呢,是熊猫书院类,熊猫书院是近期的一个现象级的一个产品,也就说一年读下多少本书,我对这件事情一直抱着一个批判性的思维,就是说,你如果知道你要通过这个方式得到什么,并且你去得到它,那我没有话讲,但是你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去做这个事,比如说哇,这个东西真好,我去试试看啊,我觉得,单纯只占在阅读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没什么用啊,所以呢,只是熊猫书院类,现在遍地都是这种东西;第三个是易仁永澄的导读课,所以咱们的这个课,也是一样的,你如果没看,没看书,你就来听我的课,这也是个坑;再有就是他人的读书笔记,脑图笔记谨慎看,脑图笔记涵盖了大量别人的东西啊,你比如说,如果是一个人的水平,真的比你高很多,就比如说像我和雷慧洁这样的小伙伴之间的一个差距,你看看我的导图啊,拖着听听我的导读课也就算了啊哈,确实还是可以有收获的,但是你对普通人一般小伙伴的笔记,谨慎看,真是要谨慎看啊,就关键你要弄清楚为什么;再有就是关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这个事里边有个事哈,我黑了我自己要再黑一下药山,药山的读书笔记对他来说非常有帮助的,对其他人来说,一定也是要谨慎看啊;还有一些,这个各种各样的书院组织的活动啊,各种书院,我们现在流传在互联网上的什么“7天读完一本书”,同时有一些竞品类的活动啊,7天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个人对这个类似的这种类型的活动,我其实并不那么多的认可,尤其是不清楚目的的来说,然后不那么认可。最重要的事,你知道你自己在干什么?你如果想锻炼是阅读速度,这个是可以的哈,你如果是了解了解,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记着牢记管理效果公式,你做一件事你是为了什么,要把它说清楚。这是我说的第三点收获。
  • 第四点收获,我要持续地把导读类活动做下去。导读类活动越做我感觉越好,好在哪呢?第一对自己有好处;第二,对很多小伙伴来说,其实是一个“抓住”的一个活动啊,我可以牢牢的抓住你。所以关于导读类的活动,我还会持续的做下去了。你如果愿意的话,请跟上来,我真正希望的是思维的碰撞,而不是抓住几个人。 好吧,那我们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们再见!后面的一个内容,我们会有不同的读法,第三篇的内容,可能我们会先跳过去,我们先读主题阅读,然后第三篇,后面我们可能分工来读,好吧,后面请跟着咱们的信息,希望大家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作业补全,否则拿不到会员制的首批内测资格。 好,祝大家晚安,再见!

第十二章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